我说说“快读小说”
作者:乌青


在果皮(koopee.net),快读小说的叫法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当然,重要的不是称呼,而是快读小说作品本身越来越蓬勃起来了,事实如此。“快读小说”的叫法是何小竹最先口头提出的,在此之前,我们叫“游戏小说”,再之前就是“橡皮小说”,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快读小说”的命名是恰当的。
很明显,“快读小说”的出现是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脉络之外,跟所谓的“先锋小说”、“后先锋小说”没什么关系,因为它的源头不是小说,而是诗歌,较准确的说是“民间写作”诗歌(再准确就要变成讨论诗歌了)。“快读小说”最初出现在《橡皮网刊》里,《橡皮网刊》第一期里发表了杨黎的《打炮》(小说),何小竹的《写字的女巫》以及我的《大白鼠》,这里我不好意思进行吹捧,但是里面肯定出现了新的东西,那就是“快读小说”。之后杨黎和何小竹一发不可收,杨黎的《出门看天》《睡觉》《从一场大雪开始》《我们时代的拖拉机》等陆续发表,何小竹的“女巫”则很快成了一个系列。我也开始了我的“有一天”,同时橡皮上的朋友也开始创作“快读小说”:离《离堆的故事》,张羞《我的鼓棒丢了》,贾冬阳(那时候叫恶鸟)《该回家吃饭了》,吴又(那时候叫子弹)《电梯》,华秋《艾尔》,六回《一杯扎啤后》,竖《我看过这部电影》,等等等等,大家下载《橡皮网刊》翻一翻就知道了。
“快读小说”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短篇小说,跟“传统短篇小说(包括所谓的小小说、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比起来它更自由,跟“先锋小说”比起来它还是更自由。“传统短篇小说”的套路就是莫波桑或者契诃夫,而所谓的“先锋小说”开始是模仿西方现代主义,后来是搞观念。“快读小说”的作者由于大多来自于诗歌写作者,他们比小说家更了解语言本身的魅力,只有真正了解语言本身的魅力才能和叙述成为朋友。“快读小说”不是以情节的发展作为线索,而是以叙述本身作为线索。而叙述的事物是独立的,情节的发展是事物的事情,和写作者无关,事物的意义是文化的事情,和小说无关。上面说的是“快读小说”的内部特征,它的外部特征可能是这样的:说的事儿好像有点奇怪荒诞或者好像没说出什么事或者很普通,但确实主要是在说事儿,而不是在表达思想,最关键的是,这家伙说得还挺有意思。总之,这个小说就像有人跟你说话一样,不严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哪开始无所谓说到哪也无所谓,只要有意思就行。但是如果你自编一套外星语跟那唧唧歪歪让人莫名其妙,你自己觉得很有意思,或者装逼不说话,完了还说什么已经说了但你们没听到,玩观念,建议别写小说,搞装置搞行为去吧。
“快读小说”的关联,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跟“快读小说”有关联的东西,供参考。1.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及资料,比如《聊斋志异》《太平广记》之类的。我们需要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但不应该盲目模仿其语言,要知道你模仿的其实是翻译的语言,所谓的先锋小说害得好多人一开口就是很多年后当谁谁回想起怎么怎么地。古代的东西也不是要模仿,而是学习其朴实简单的语言和叙述。2.民间曲艺,比如说书,相声之类的,他们套路虽然比较固化但是其语言和叙述的魅力极其强大,所以喜闻乐见啊。3.非文学文字资料,比如文案啊公文啊新闻啊之类的,很显然有时候那些东西比很多所谓的小说好看。4.电影,它可以给我们的写作很直接的帮助,当然要找好片子,还有记录片等。5.音乐。6.注意听你身边朋友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