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答乌青关于小说的十一问
(代序)

1.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写作者是既写诗又写小说的,我们特别想了解在你那里,诗和小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答:写诗的看不起写小说的是没有道理的事情,就像写小说的看不起写诗的一样。但是,这种情况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早写诗的看不起写小说的,后来写小说的又看不起写诗的。最早写诗的之所以看不起写小说的,是因为诗的高雅和小说的低级趣味的原因。这至少在中国是一个原因。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后来,写诗的越来越多,当然也就越来越烂,而小说的写作又已经登堂入室,就开始对诗不以为然了。至少写小说的人认为,写小说的比写诗的字写得多。多得根本就不可比。
我绕舌半天,实际上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打从我们的写作开始以来,和传统的写作就完全的不一样了。我们不会因为诗而看不起小说,更不会因为小说而看不起诗。同样,我们也不会宽容的认为,诗和小说各有所长或者是各有所短:比如,它们一个善于抒情,而另一个又善于叙事。我们不会这样认为。我们如果这样认为了,我们就和他们一样瓜西流了。我们认为,在我们的写作里,诗和小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诗是短篇小说,而小说是一首长诗。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诗,其实我们都是在写字。

2.有评论家认为,以你为代表的一个小群体写作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形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如果非要你给这个群体或流派命名的话,你会起什么名字?(“废话小说”?“橡皮小说”?还是?)
答:有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叫打死这个狗,因为他是评论家。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过瘾。所以,一切什么鸡巴评论家的屁话,我都是不相信和不喜欢的。就比如你引的这句话,它至少有三个让人厌恶的地方:什么叫以我为代表?什么叫小群体写作者?什么又叫开创了一种(还有另一种?)全新的小说形态?
事实上应该是这样的,我所认同的“小说写作”它早就有了。比如《世说新语》,又比如《闲情偶记》。当然,这是古代的。在我的同辈中,韩东在一开始办《他们》时,就进行着这样的努力。至少顾前的、李苇的和马原的小说,让我看见了这样的努力。再后来,韩东、朱文打出“断裂”的牌,举起“断裂”的大旗,这种“全新的小说”就已经开始了。等到橡皮先锋文学网的创办,已是“苹果熟了的时候”。
我客气的说一句,我其实很幸运自己置身这样的群体。与我同龄的韩东、何小竹、吉木狼格的小说,让我感动得不得了。就像他们的诗一样。而比我小一点的看见了、朱文、叶明新的小说,也同样让我感动。至于你(乌青)、贾冬阳、华秋、吴又、张羞、朱庆和、王小菊、离等年龄更小的这一群,怎么说呢?我以为就不仅仅是感动了。
最后回到你的“起名字”。如果从感情上讲,我愿意它就叫“橡皮”。当然,如果准确一点的话,它应该叫“断裂”。

3.你的小说目前主要是在网络上和刊物上发表。一旦成书出版,可否估计一下你的读者会有多少?你觉得你的读者都是哪些人?
答:这个问题很好耍。我想我的读者,应该非常非常的多,多得来我自己都有点害怕。当然,这仅仅是我想的而已。实际的情况好像是这样:第一年,我的读者在五万左右;而第二年,我的读者会增加三万;等到第三年,你去剩个十二好了。况且,我的小说怎么会只卖三年呢?它将是三十年、三百年、三千年。
至于我的读者,它就非常的复杂了。

4.无论是诗还是小说,你的写作都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写作者,那么你自己的写作是否受到过其他作家的影响?说说你喜爱的作家和作品。
答:可不可以说我没有受到过其他作家的影响?因为,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影响”,它就是指在我们之前的作家。向毛主席保证,我其实根本就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影响”。相反,我的同龄作家,对我的“影响”却不可估量。比如,在我开始真正的“小说写作”时,我手里反复阅读的,就是何小竹的《圈》和韩东的《曹旭来了,曹旭又走了》。你问我喜爱的作家,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作家。而我喜爱的作品,肯定就是这些作家的作品。

5.据了解有一些色情网站和收费网站擅自收录你的小说《打炮》,浏览量超过几十万,对于此,你有什么想法?
答:如果我说我没有想法,肯定是一句假话;如果我说我有想法,其实我又真的还没有。刚开始知道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高兴。看见自己的作品有那么多人看,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不高兴才怪了。可是后来,我又觉得自己亏大了。比如有一家木子书屋,我看见《打炮》在上面的点击率快五万了,而且是收费的。我私下算了一下,这应该是一笔不小的钱,至少是对我这个现在那么穷的人而言。所以,你不问这个问题还好。你一问,我就生气。而气过之后,我依然没有办法。

6.能不能坦率的说一下,你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的话)?
答:简单的说,我写小说的目的,也就是我写诗的目的(如果有的话)。这句话就我而言,它是真理、是方向、甚至是写作的生命和必然。而对于别人来说,它就是强词夺理。只不过,我自己喜欢强词夺理而已。
以上是简单的说。如果坦率的说,还应该有另外的一些目的。
比如,我想探索写作更深的可能,它甚至简单的包含一定的长度,叙述节奏的转化等等。同时,这一点不可否认,写小说可以给我带来更大的名和写诗所无法带来的利。就我个人的生存而言,甚至就我们的诗而言,它们都需要这样的名和利。当然,最主要的一点,对已经消失的那些,我念念不忘。这里面应该包含着我对存在的追问。这是语义的,但它同时又是超语义的。因为它是写作。
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你是否满意?

7.有人认为,你和法国新小说有着某种亲密的联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人说,你的小说在欧洲的读者可能比中国还多,你认为呢?
答:我同意。我是说,就我和法国新小说有亲密联系而言,我同意。
借你的问题,我想再说说我和法国新小说的联系。
其实我并不认识午夜的人,也不认识法国新小说的任何一个作家。我这样说,不是在掸花子。我这样说,仅仅是想表明我的一个态度:我认为,阅读是一种相遇。1980年冬天,我的好友、诗人王镜去了四川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是一个要的时代,而我们恰好又是要的年龄,就这样,王镜给我拿了一本被批判的内部书给我。他其实并不知道这本书,就像我不知道这本书一样。这本书,就是葛里耶先生的《窥视者》。那一年我18岁,所以从此就喜欢上了法国的新小说。至少是两年后,中国大陆才有这样的东西。
新小说首先是改变了我的阅读。我承认我非常喜欢它们,但是,我也承认我从来没有一口气把他们读完过。这在很长的时间里,让我非常难受。我不知道问题出在我这里,我不知道我先前的阅读方式是错误的。直到后来,当我真正成了一个写作者后,我才明白,其实真正的好东西,就是不是一口气看完的东西。

8.在阅读你的小说的时候,我们发现随便从哪一页哪一行开始读,到哪一行哪一页结束,都是充满愉悦的,但是恰恰是这点另很多人感到疑惑。
答:这个问题我上面刚好说了一些。很多人的疑惑,其实和我最早的疑惑是一样的。我再重申一下,这种疑惑,主要是因为阅读以及对阅读的理解的错误。我们以为的小说,就是可以从任何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的小说。而且是,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依然充满阅读快感的阅读,才是我们所要写的小说。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样的小说,这样的阅读,非常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习惯。
当然,它最主要的是符合了创造的需要。

9.听说你的《长东西》的完全版将超过一百万字,可是我们有这样一个印象:在当代,写巨著的人都是一些很糟糕的作家,而且好像也不好卖。
答:首先,《长东西》没有完全版,所以更没有超过一百万字一说。现在,我手里完成的这部小说,它的名字叫《向毛主席保证》,字数就在二十万之内。在今后的四年里,我还要写四本这样的小说,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名字。如果完成了,我想把它们统一在《长东西》的总名字下。就像我将我的诗最后都统一在《杨黎诗集》里一样。
写巨著是一句非常可笑的话。如果说巨著仅仅是字数的多少所定,那就要笑掉别人的大牙了。为什么不是门牙,我并没有认真想过。希望你有空去想一想。当然,有一点我非常明白,好卖和不好卖,它和巨著和不是巨著没有关系。这道理非常简单,就像好东西和长短并没有关系一样。相反,如果同样是好东西,长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10.人们都说你是一个天才作家,请说说你的写作习惯吧。
答:说就说,我的写作并不是秘密,我更没有写作的秘密。只不过,你不要在作家前面加上“天才”两个字。这两个字,特别是在今天,好像有一点点反讽的味道。最少说也有那么一点反讽的味道。你不笑,我自己都要笑。
我每天上午十一点起来写作,一直写到四点。四点后我去一家茶房,和朋友们喝茶聊天。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和朋友们打牌。这些朋友主要是吉木狼格、石光华、王敏、王镜、魏国和铁蛋。到了晚上九点,我们又去酒吧喝酒。除了刚才提到的人之外,还会增加何小竹、蒋荣等朋友。我们一直喝到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睡觉。
我写作之前不会有任何想法,无论是写一首短诗,还是写一部长篇。当然,这是我的写作习惯,不是真理。

11.你对中国当代小说有什么看法吗?也请谈谈你的朋友韩东的最新长篇。
答:就像中国当代诗歌从第三代开始一样,中国当代小说从断裂开始,这是万分之万的。这也就是我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什么又是中国当代小说呢?断裂之后,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开始进入小说写作,并将诗歌所达到的高度引入小说之中,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最热点。而在此之前,小说写作者基本上诗歌写作中的逃兵。他们没有写好诗歌,他们以为他们就能够写好小说?这是非常可笑的想法。同时,这也是断裂之前中国小说的一个基本事实。当然,我不是说诗歌比小说高。我只是说,在中国当代,写诗的人比写小说的人高一些。
我非常愿意谈谈我的朋友韩东的最新长篇,其实也就是已经被大家谈论着的那部《扎根》。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部巨著。
正如上面所说,韩东的小说一直就是我喜欢的小说。韩东小说对我的影响,就像韩东诗歌对我的影响一样。我奇怪的是,很多人看不见这样的影响,他们更愿意把眼睛看到国外的大师身上。而对于这些大师,是不是真正的大师,是不是就比我们身边的作家更大更师,他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所以,对于韩东,我能够说的就只有这句话: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让我深感光荣又深感压力。
我非常同意何小竹对韩东小说的评价,我喜欢“流水帐”这三个字。记流水帐,是小说的大道理:它既是方法,又是本质。之外,我还喜欢韩东所写的时代。就我看过的几章而言,它让我重新回到了那段似是而非的记忆里。上面我曾经说过,对已经消失的那些,我念念不忘。这应该是小说重要的部分。当我抬起头,那些过去的阳光、那些鸟鸣、那些奔跑的狗、消失的房屋,都重新出现在今天的旁边。和今天一样。
当然还有另外的意思。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历史——我是说那些让人惊讶和羡慕的历史。这些历史是不可重复的,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特别是我们经历那些历史的特殊方式,我们经历时恰到好处的年龄,应该是上天的恩赐。由我们的嘴里说出的那些历史,真是另有其味:和比我们大的人说出的那段历史,在本质上完全不一样。我高兴的看见,我们已经站出来,开始说我们自己的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了。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